被輸送液體汽化時的壓力稱為汽化壓力(飽和蒸汽壓力),液體汽化壓力的大小一般和溫度有關,溫度越高,由於液體分子運動更劇烈,其汽化壓力越大。20℃清水的汽化壓力為233.8Pa,而100℃水的汽化壓力為101296Pa(一個大氣壓)。可見,一定溫度下的壓力是促成液體汽化的外界因素。液體在一定溫度下,降低壓力至該溫度下的汽化壓力時,液體便產生氣泡,把這種產生氣泡的現象稱為離心泵氣蝕。
離心泵氣蝕時產生的氣泡,流動到高壓處時,其體積減小以至破滅。這種壓力上升,氣泡消失在液體中的現象稱為氣蝕的潰滅。
為保證泵體不發生汽蝕,泵葉輪進口處單位重量的液體所必須具有的超過汽化壓力的富餘能量。淺釋如下:
當離心泵的吸入高度過大和液體溫度較高時,以致使吸入口壓強小於或等於液體飽和蒸汽壓,則液體會在泵進口處沸騰汽化,在泵殼內形成一個充滿蒸汽的空間,隨著泵旋轉,氣泡進入高壓區,由於壓差的作用,氣泡受壓破裂而重新凝結,在凝結的一瞬間,質點互相撞擊,產生了很高的局部壓力,如果這些氣泡在金屬表麵附近破裂而凝結,則液體質點就象無數小彈頭一樣,連續擊打在泵殼表麵,使離心泵的表麵產生裂紋,甚至局部產生剝蝕現象,使葉輪表麵呈蜂窩狀,同時氣泡中的某些活潑氣體如氧氣等進入到金屬表麵的裂紋中,借助氣泡凝結時放出的熱量,使金屬受到化學腐蝕作用,上述現象即為離心泵汽蝕。
汽蝕現象產生時,泵將產生噪音和振動,使泵的揚程、流量、效率的性能急劇下降,同時加速了材料的損壞,縮短了機件的使用壽命,因此,必須限製泵的吸入高度,防止液體大量汽化,以免發生汽蝕現象。
一台離心泵在運轉中發生了氣蝕,但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換上另一台泵可能就不會發生氣蝕,這說明是否發生氣蝕和泵本身的抗汽蝕性能有關。反之,同一台離心泵在某一條件下(如吸上高度7米)使用發生氣蝕,改變使用條件(如吸上高度5米)則不會發生氣蝕,這說明是否發生氣蝕還與使用條件有關。這就是泵汽蝕餘量或必需氣蝕餘量NPSHr(又稱必需的淨正壓頭)和裝置氣蝕餘量或有效氣蝕餘量NPSHa(又稱有效的淨正壓頭).